還記得19歲的時候,課餘時間在東區的永漢日語上課,日文老師問我,我希望25歲達到什麼目標?我說我想一直是個快樂的人,然後有能力幫助人。
日文老師說這樣好模糊,說說工作上的目標吧?我說還不知道誒,想做有趣的事。
那財務上的目標呢?我倒是答得很快,說希望那個時候我就賺到兩個柏金包。一個給媽媽,一個給自己。
現在想來,完全搞不懂當時怎麼會迸出這款回答。只驚覺日文老師一定心想眼前這個超級膚淺的女孩,肯定會錯走歹路。然後這位身材瘦弱、睫毛很長的日本男生倒吸了口氣,繼續天馬行空的日語會話練習。
我沒想過10年過去了,柏金包變成有錢也買不到的珍品。也沒想到工作了這麼多年的自己,仍然負擔不起。
成就究竟如何量化?
賺了多少錢。買了幾間房。生了幾個孩子。還是買了幾個柏金包。
我想,當時的我只是很單純地覺得,那是媽媽會喜歡的禮物。如果真是我一點一滴掙來的話。
但肯定有人誤會我貪慕虛榮。
而有時候,誤會讓人生變得有些艱難。